大三巴牌坊(Ruins of St.Paul),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,为1580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,此教堂糅合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,体现出中西艺术的交融。雕刻精细,巍峨壮观。
大三巴牌坊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,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,雕刻精细,巍峨壮观。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,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,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、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,都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氛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,堪称"立体的圣经"。
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"澳门八景"之一,位于炮台山下,左临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,为天主之母教堂(即圣保禄教堂)的前壁遗址,曾浴火重生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,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,雕刻精细,巍峨壮观。
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历史的见证。1583年,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在这里改绘世界地图为《万国图》,加上中文标识,送给了中国地方政府。1569年,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,西医、西药在这里开始流入华夏大地。葡萄牙医生戈梅斯也从澳门将"种牛痘"引入中国,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"天花"。大三巴附近的"圣保禄学院",是东亚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,实施西方教育的同时,还在这里对即将进入东方的传教士进行东方文化的培训。澳门回归后,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广场、石坊上,几乎天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澳门各界人士在这里集会、高歌。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大三巴,迎来了她辉煌的新生,见证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。
邻近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的大三巴牌坊,已有350多年历史,是澳门最为众熟悉的标志,是圣保禄教堂前壁的遗迹。"三巴"是"圣保禄"的译音,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,所以称大三巴牌坊。大三巴牌坊的造价,300年前已高达3万两白银,可谓珍贵至极,在当时享誉东南亚。后于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。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,并于1602年奠基,1635年建成,历时33年,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。之后于1835年再次惨遭大火焚毁,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,因貌似中国牌坊得名"大三巴牌坊"。1990年初,曾进行考古调查,发现了当时的建筑遗址,现与部分澳门教会文物共同对外展出。在回归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将牌坊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,但由于政治及技术因素而未能成功。2005年,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。大三巴牌坊虽然已失去教堂的实际功能,但她与澳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这里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,牌坊前长长的梯级正好成为天然的座位,让牌坊刹那间变成巨大的布景,舞台浑然天成。
参观完牌坊,可以到内侧广场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,馆内收藏了澳门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、雕塑等,当中最珍贵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油画,这是远东的第一批画作,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油画。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,展示澳门的宗教历史。游览大三巴牌坊,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,更要留意牌坊(前壁)上精致的浮雕及其含义。
交通
大三巴景点已于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,成为中国第卅一处世界遗产。乘10、10A、11、21A、2、3、3A、4、5、6、7、8A、26A、33路于新马路下车,沿议事亭前地及步行径前往可到。17、18、8A、26于白鸽巢总站下车沿石仔路前往。可搭乘至水坑尾/公共行政大楼下车前往白马行步行前往
旅游小贴士
每到台风季节,澳门会悬挂风球,如果悬挂8号风球时,往返港澳的航班、船只会暂时停航,澳凼大桥、路凼公路会暂时封闭,所以最好避开台风季节出游。一旦遭遇台风,还是呆在房间里比较安全。
开放时间: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6时 免费入场
成人门票:免费
开放时间:全天开放。 大三巴广场内侧的"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"开放时间: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6时